679
次围观
护眼模式
文字偏好
语音阅读
未开启
00:00
打印该页

陶瓷产区“鄙视论”,可以休矣!

知情人士爆料:有广东籍知名陶企正与四川一陶企洽谈收购事宜,用来填补该企业在西部地区的产能空白。类似的情景,在过去的几年间已经多次上演:蒙娜丽莎收购江西普京、宏宇收购广西新中陶,蒙娜丽莎、简一、欧神诺进驻广西,唯美、东鹏、新明珠新基地签约落户重庆,将军企业启动湖南基地建设……

(图片来源:拍信创意,侵删)

这不是广东陶企第一次走出广东进行生产布局,但这次却有一个细微的变化:以前企业会尽量规避“外产区生产”这一点,因为在消费者的认知中,“佛山砖”才是品质保障;而如今,产区“鄙视论”正在逐步打破,产地已经不是衡量产品质量的绝对标准。

广东制造、尤其是“佛山砖”一度代表着国产瓷砖的最高品质标准,但事实上,佛山并不是最早涉足现代建陶生产的唯一产区,它与河北唐山、福建晋江、山东淄博、江西宜春、四川夹江等地一样,都是在上世纪70、80年代萌生出第一批乡镇集体企业,起点并无差异。成就它绝对优势的关键是始于90年代初的改制潮,率先改制的广东陶企凭借着大胆引入进口设备的硬件优势,以及高质量黑泥、瓷砂等原材料优势,开启了抛光砖时代的序幕并快速形成绝对话语权,自此站上了我国建陶产区的制高点。

产区的蓬勃吸引了人才、资本及各类资源,佛山的“冠军”宝座愈发坚实,在这个过程中,原本是由资源、人才、产业链成熟度塑造的产区优势,具化为产地优势。而其他新老产区受困于产业配套、企业盈利模式等诸多问题,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致使整个产区最终落于下风。后来随着佛山制造往外迁移,“广东制造”取代“佛山制造”成为品质保障代名词,福建、山东、江西、四川等地则始终处于努力追赶中。

产区的鄙视论并不是空穴来风,即使是同一企业的不同基地出品,都曾经存在着广东基地产品质量优于外省其它基地的现象,毕竟各产区之间包括人才、产业配套等一系列产业链之间的差距并不是短期可以消弭的。但很明显,近年来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,且可以肯定未来甚至会加速缩短差距。

这一趋势预判有三点最基本的支撑:

其一,我国建陶产业生产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,基本不存在绝对的技术壁垒,只要企业有自我提升的意识,就有机会拉近与广东企业的差距,甚至实现超越。这几年福建宝达、四川金陶、河北领标的异军突起,都在印证这一点。尤其是金陶引进西斯特姆压机、领标引入萨克米压机之后,减弱了岩板生产对配方的依赖度,迅速在岩板制造热潮中占据了生产优势。

其二,陶瓷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巨大,已经不再是抛光砖或其他某一类产品占绝对主导的市场环境,评判产品好坏的不再单纯是白坯、厚底……这样单一的标准,市场需求的多样化、个性化,给了更多产品发展空间,发展区域特色产品正当时。

其三,从企业经营层面来看,市场碎片化大趋势下,渠道扁平化、往三四线下沉迫在眉睫,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物流和仓储成本,更好赋能合作客户、经销商,全国性的产能布局对于大企业来说是必走之路;再加上环保、生产成本、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,广东产区制造优势减弱,产区属性的弱化是必然。如果说曾经“纯广东制造”是产品品质的保障,如今对企业而言,拥有“非广东制造”更是企业实力的象征。

产区“鄙视论”,可以休矣!

(文章来源:陶业要闻摘要,作者:副主编/张园,侵删)


包含1个附件
大小:1.5MB


已有 0 人打赏
11
有用
0
关注
0
收藏
669
浏览
发表您的看法
文明社会,从理性评论开始。谢绝地域攻击、粗言秽语。